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什么病
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(TTP)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急症,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、血小板减少、神经系统症状、发热和肾功能损害为特征,需紧急就医。病因涉及遗传性ADAMTS13酶缺乏或获得性自身抗体抑制其活性,治疗以血浆置换为主,辅以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。

1. 遗传因素
约5%-10%的TTP患者属于遗传性(Upshaw-Schulman综合征),由ADAMTS13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完全缺失。这类患者常在感染、妊娠等诱因下反复发作,需终身定期血浆输注维持治疗。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,家族成员应进行筛查。
2. 环境与病理因素
获得性TTP多因抗ADAMTS13自身抗体产生,常见于自身免疫疾病(如系统性红斑狼疮)、感染(HIV、流感)、药物(噻氯匹定、氯吡格雷)或肿瘤。妊娠期女性因激素变化易诱发,占病例的10%-25%。接触化学毒物或移植后也可能继发。
3. 病理生理机制

ADAMTS13酶活性降低导致超大vWF多聚体蓄积,引发血小板异常聚集形成微血栓。微血栓堵塞小血管造成红细胞机械性破碎(溶血),同时导致器官缺血。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、意识模糊源于脑部微梗死,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血尿、蛋白尿。
4. 诊断标准
典型病例满足五联征:血小板2倍上限、破碎红细胞>1%)、神经症状波动性变化、发热、肌酐升高。确诊需检测ADAMTS13活性150×10⁹/L且神经症状消失,通常需5-15次。利妥昔单抗(375mg/m²每周)清除B细胞,联合大剂量甲泼尼龙(1g/d×3天)。难治病例可选卡普赛珠单抗或硼替佐米。遗传型患者需每2-3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0-15ml/kg。
6. 预后管理
急性期病死率已从90%降至10%-20%,但30%患者可能复发。出院后每月监测ADAMTS13活性,维持期口服环孢素或霉酚酸酯。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,接种肺炎球菌/脑膜炎球菌疫苗预防感染。妊娠患者需产科与血液科联合随访。

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抢救窗口期仅72小时,突发血小板骤降伴意识障碍应立即急诊。规范治疗下80%患者可完全康复,但需警惕10年内复发风险。患者应随身携带疾病警示卡,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。定期检测ADAMTS13活性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。
上一篇:为什么千万别买汇仁肾宝片
下一篇:遗尿症儿童怎么治疗?家长必看!
-
2025-05-02 06:06:18
-
2025-05-02 08:34:26
-
2025-05-02 08:40:17
-
2025-05-02 09:23:57
-
2025-05-02 09:57:16
-
2025-05-02 10:45:00
-
2025-05-02 11:51:38
-
2025-05-02 14:40:28
Copyright © 2025 www.fsxoy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