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
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主要由肺部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,进而引发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。发病机制涉及肺血管阻力增加、右心负荷加重及心肌重构,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肺纤维化等长期肺部病变患者。

1. 肺血管阻力增加
长期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破坏肺泡结构,减少肺毛细血管床面积。低氧血症诱发肺血管收缩,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炎症因子促使血管壁增厚,管腔狭窄。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超过20mmHg即形成肺动脉高压,右心室需增强收缩力维持血流。
2. 右心负荷代偿与失代偿

初期右心室通过心肌肥厚适应压力负荷,超声可见右室壁厚度超过5mm。持续高压导致心肌氧供不足,代偿期后出现右心室扩张,三尖瓣环扩大引发反流。右心房压力升高使体循环静脉回流受阻,表现为颈静脉怒张、肝淤血。
3. 病理生理连锁反应
肺血管重塑与心肌重构形成恶性循环。缺氧刺激红细胞增多,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荷。二氧化碳潴留导致呼吸性酸中毒,进一步抑制心肌收缩力。晚期可合并左心衰竭,出现全心功能不全。
治疗需从原发病控制与心脏保护双路径入手。长期氧疗(每日>15小时)可降低肺动脉压,支气管扩张剂如噻托溴铵改善通气功能。利尿剂呋塞米缓解水肿时需监测电解质,地高辛适用于合并房颤患者。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如安立生坦需在专科指导下使用。日常需预防呼吸道感染,接种流感疫苗与肺炎球菌疫苗,进行缩唇呼吸训练。

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进展与肺部基础疾病管理直接相关。定期肺功能检测与心脏超声筛查有助于早期干预,戒烟可减缓肺功能下降速度50%以上。出现下肢水肿或静息气促应立即评估右心功能,晚期患者需考虑家庭无创通气支持。
上一篇: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什么意思
下一篇:高压氧舱是什么,有什么作用
-
2025-05-01 15:40:20
-
2025-05-01 16:00:36
-
2025-05-01 16:16:49
-
2025-05-01 16:24:55
-
2025-05-01 17:01:50
-
2025-05-01 17:45:30
-
2025-05-01 17:45:57
-
2025-05-01 17:57:40
Copyright © 2025 www.fsxoy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