腰椎穿刺应采取什么位置及其经过的层次
腰椎穿刺采取侧卧位或坐位,穿刺针依次经过皮肤、皮下组织、棘上韧带、棘间韧带、黄韧带、硬膜外腔、硬脊膜和蛛网膜,最终到达蛛网膜下腔。操作需严格无菌,避免神经损伤和感染风险。

1. 体位选择
侧卧位是最常用体位,患者屈颈抱膝使腰椎后凸,增大椎间隙。坐位适用于肥胖或脊柱畸形患者,需保持背部垂直于床面。体位不当可能导致穿刺失败或损伤神经。
2. 解剖层次详解
皮肤消毒后,穿刺针垂直进针。皮下组织含脂肪层,肥胖者需更深入针。棘上韧带连接棘突顶端,老年钙化时阻力增大。黄韧带弹性强,突破时有明显"落空感",是判断进入硬膜外腔的关键标志。

3. 操作注意事项
使用22G细针可减少脑脊液漏。进针深度成人约4-6cm,儿童2-3cm。遇到骨性阻力应退针调整角度。穿刺后平卧6小时预防低压性头痛,监测生命体征4小时。
4. 并发症预防
感染风险需严格消毒铺巾。神经根损伤表现为下肢放射痛,应立即退针。颅内压增高者禁忌穿刺,避免脑疝。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提前纠正。

腰椎穿刺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,精确掌握解剖层次和规范操作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。术后出现持续头痛或发热需及时就医,日常避免剧烈运动24小时。医疗团队应做好应急预案,确保操作安全有效。
上一篇:生命立正压拇外翻矫正器多少钱
下一篇:骨质增生怎么治最好的方法
最新资讯
-
2025-05-02 09:20:48
-
2025-05-02 09:53:40
-
2025-05-02 10:11:41
-
2025-05-02 10:23:23
-
2025-05-02 10:24:17
-
2025-05-02 10:31:02
-
2025-05-02 10:44:33
-
2025-05-02 11:16:58
Copyright © 2025 www.fsxoy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